查看原文
其他

股市获利的路径和逻辑(上)

唐朝 唐书房 2022-10-16

一个人,带着自己积累的财富进入股市,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,首先应该思考:我是来寻开心的还是来赚钱的?如果是寻开心,当然怎么高兴怎么玩,玩了之后居然有赚,开心。玩了之后为开心付费,天经地义。但若目的是为了赚钱,那么可能需要继续思考:我的利润从哪里来?我凭什么认为自己可以赚?

   

10月11日,老唐在书房发表了《你靠什么在股市生存》一文,谈到了ABCD四类不同类型的投资者,各自依据什么去获取股价变化带来的利润。今天,接着上回的话题聊“引发股价变化的基础是什么”。

大量前辈们的研究表明,股价变动的基础有三种来源:①企业经营增值;②公司高价增发新股或分拆下属子公司ipo融资;③投资者情绪的变化,引发股价的无序波动。前两项是市场参与者购买的目标资产发生了变动;第三项则是市场参与者之间以企业股权为筹码的博弈,与企业没有关系。下面分类聊。

企业经营增值

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结果一般以GDP衡量。GDP是“国内生产总值”的缩写,它指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。正是这些新增加的产品和服务,提供了人们吃穿用住行以及社会扩大再生产所需。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及其需求的不断增长,推动着GDP的持续发展。纵观人类发展史,特别是近现代史,可以清楚地做出判断,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产品和服务总量是持续增长的。


国民经济是人的生产劳动成果,也由人及其组织分享。如果按照参与创造和分享GDP的主体区分,它由四个部分组成:一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拿走的税费;二是参与GDP创造的个人的收入;三是非营利部门获得的捐赠和服务部门提供的中介服务费用;四是企业的盈利。除非某一特定时期的极端情况导致人类文明和经济倒退,否则,人类将长期维持GDP的持续增长(背后的原因,是人口增长、土地等资产的产出、交换和分工的深化及其带来的知识积累。这部分与投资关系不大,不扯远了)。


显然,一国所有企业作为一个总体,不仅能够分享利润,而且所分享的利润是持续增长的。在现代经济中,一国GDP的70%左右是由企业创造的,且由于企业的盈利能力高于个人和中间组织。所以,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不仅左右着一国GDP的结果,而且优于以GDP所反映的社会整体新创造的产品和服务价值(四个部分的加权平均值),投资于全部企业回报会高于GDP平均增长。


企业是追求收益的经济主体,没有收益,就没有企业长期存在的理由。另一方面,企业能够创造较高的收益,是因为企业这种经济组织比个人、家庭或政府有更低的交易费用支出——通过深化分工、专业化协作,以及对利润的激励和对损失的惩罚机制等原因(若有对这部分内容感兴趣的朋友,可以阅读诺奖得主、新制度经济学鼻祖罗纳德.科斯的《企业的性质》——这是他1991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要贡献)。


虽然上市公司不见得各个都是优秀企业,但由于有利润、盈利能力、后续融资可能、上市费用支出等多种条件的筛选,总体来说,上市公司收益水平高于全社会所有企业平均水平。无论是中国证券市场20多年的运行情况,还是发达国家更长时间的实践,都证明了这一点。有研究表明,1995-2014年的20年跨度里,天朝全部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(ROE)保持着年均近10%的水平,而同期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则实现了年均大于12%的水平(别小看2%的收益率差距,20年时间里,12%收益率资产赚到的利润是10%资产所获利润的150%+)。这意味着,如果买下全部上市公司,将能够获得超越全社会企业平均收益水平的经营收益。


接下来的推理更简单了,所有上市公司中净资产收益率高于12%的企业,其盈利能力会高于上市公司平均。哈哈,这其实是一句废话,但往往被人忽略。这句废话意味着,如果通通都按照净资产买下所有ROE>12%的企业,长期来看,这些企业将赚到高于上市公司整体,更高于全社会整体的利润——这其实就是巴菲特投资框架的全部奥秘。老唐以前曾随手在雪球发过一个这样的帖,说的就是这个原理:

老唐书念得少,喜欢简单粗暴。简单粗暴的说:巴菲特思想被太多人弄玄乎了。他只不过认为:

1)一个优秀的企业,能跑赢社会财富平均增长速度。就好比班上的前三名成绩会高过全班平均成绩一样明显;

2)如果能够能以合理乃至偏低的价格参股这些优秀企业,长期看,财富增长速度也会同样超过社会平均增长速度。古今中外有不计其数的成功商人,都这么干的,毫不神秘、也不难懂;

3)他找到市场先生这个经常提供更好交易价格的蠢对手;

4)他很早就发现并利用了保险公司这个资金杠杆。于是,股神练成了。

     对我们而言,第4条可能机会很少,但懂了前三条,专心寻找优秀企业,等待合理或偏低的价格,也许你永远成不了巴菲特,但你也成不了穷鬼。完毕。


——未完待续——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